赵凤昌与张之洞朝夕相处,关系过密,位压同侪,不免引用一些乡人,且在同僚之中碍难避免有亲有疏,自然使人妒忌反感,招致不少飞短流长。自古官场是非之地,相互攻击已成家常便饭,本不足为怪。
果然1893年(光绪十九年)晚清政局爆发了一场“张之洞大参案”。据刘成禺的民国笔记小说《世载堂杂忆》记载。此为大理寺卿徐致详受翰林周锡恩鼓动,为周锡恩官报私怨。利用张之洞的某些所谓缺点,向皇帝告状所引发。
其中一条重要罪名涉及赵凤昌,指责张之洞误用赵凤昌,赵替人钻营缺差,声名狼藉等。
原来此事起因是赵凤昌与周锡恩之间的一段宿怨。
1891年张之洞寿诞,各路下属臣等纷纷拜寿。周锡恩时在张之洞属下,投机取巧,抄袭前朝龚自珍的《阮元年谱序》改头换面,凑了一篇寿文送去充数。张之洞是当时大学问家,熟读经史,博览群书,对此竟然未曾识破,反而向人称赞周文写得甚好。
赵凤昌虽非进士及第,却也精通史书典籍,首先识破此文有假,便私下告知张之洞。初时张并不全信,岂料一查《龚定庵文集》,果然发现造假是真,从此对周锡恩印象变坏,认为他“文人无行”就此疏远。
为文造假,有辱前贤,此事对翰林周锡恩一介大文士而言,乃极端劣迹,周自然对赵凤昌恨之入骨。
也是时来运转,周锡恩凭借自己刁钻古怪之才奉调北京做了京官。而对张之洞、赵凤昌知其当年底细,心犹耿耿,就鼓动大理寺卿徐致详参劾张之洞,攻讦赵凤昌。
光绪皇帝本对汉族重臣张之洞有所警惕,对此参奏十分重视,批交李瀚章、刘坤一两位大臣查办。
李,刘二人和张之洞关系一向尚好,自然回护张之洞。为顾全参奏京官面子,只能牺牲赵凤昌,认同他有“揽权招摇”的情节,把屎盆子扣在他头上,光绪亲自批示将赵凤昌革职,永不叙用。
此事件埋下了赵凤昌日后坚决反清的种子,对赵凤昌后来的行事为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。有尊严,有大智慧的人物不怕人骂,却怕羞辱。所谓“揽权招摇”四字。“揽权”对任何一个官宦而言都是天职,不揽权,何来用权,一朝权在手,便把令来行,份所应当,理直气壮。至于“招摇”则是浅薄轻狂,恃才傲物,被官场引为大忌,让人见了十分的讨厌而羞辱嘲笑。
艺术家为了突出自己,搏一个出位,抢一个风头或称天皇巨星、天下第一、花样再多,尚可理解。因为艺术靠的就是招摇过市,哗众取宠。所谓 “江山如画!”就是“江山不如画”,但谁都清楚画家永远大不过江山,其实也是哗众取宠;所谓 “说的不如唱得好听。”更是哗众取宠,而杂技,相声,电影,戏剧,无一不需哗众取宠。艺术小道,人皆可为。这说明再大的艺术家,也是小人物,闯不出大祸。
西方有句谚语“那些巨大的错误,是属于伟人们的。”意思是指政治非同儿戏,不可开玩笑。官场政治最忌招摇。因这个圈子神经最为敏感,到处都是玄机,防不胜防,况且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”为官也是谋生之道,要谋生就不免有些左道小术,牵一发动全身,弄不好就闯出大祸,全世界概莫能外。
因此,官场本身是一个高级智慧交织而成的既有是,也有非,既有贤人相挺,又有嫉贤妒能的超级人物云集场所。稍不谨慎,便会惹出麻烦,招人侧目,甚至背后加害。因此为官实属不易,虽说能入仕的都堪为俊杰,但毕竟还是凡人而已!
对赵凤昌所谓的纠结乡党“招摇”的情节,后来经查证并无实据,李瀚章的结论是属于“官场陋习,在大吏左右者,皆目之为要人,趋附谣诼,皆由是起。”意指对大臣身边的秘书硬冲上去拍马屁,系官场陋习,不足为据。
刘坤一的结论虽也有“迹近招摇,以致物议沸腾,声名狼藉”的形容,但前提却是“赵凤昌籍隶江苏,……张之洞颇信用之,该员虽无为人营谋差缺实据,而与通省寅僚结纳最宽,其门如市。”意指,赵凤昌声誉不佳,朋友多得离谱,但关键是没查到做坏事的证据,反而证明赵凤昌如此好的人缘,如此多的朋友,如此大的影响力。正所谓“名满天下,谤亦随之。”
但喜交朋友“四海五湖”的性格,搞得门庭若市也确实为赵凤昌惹来了麻烦。因为友多言多,言多必失,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。但塞翁失马焉知祸福。后来也正是因为他能力超群,人脉丰沛,北京话讲,没他不认识的。令他在辛亥革命突然爆发的塌天乱局之时,接生了民国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